南县一中“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教基二厅函〔2014〕13号)精神和省教育厅“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视频会以及县局南教办[2014]69号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目标 通过自下而上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进一步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建设一支运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骨干教师队伍,使每堂课都有一位引领我校信息技术应用的名师,使每堂课都有在我校起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逐步形成覆盖全校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教育资源体系。 二、活动组织 我校成立“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彭 明 副组长:梅永征 李一鸣 吴可达 万善武 赵建坤 黄学军 组 员:游云祥 罗云龙 陈世中 张全球 陈敬波 卢万佳 教研组长 备课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游云祥兼任办公室主任。 梅校长统筹此次活动全过程,教务处负责活动策划、负责工作部署、协同各处室、各年级和总结评比工作。教科室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负责“优课”评选、推荐工作。邀请县仪电站、信推办负责做好活动的技术保障工作,在学校和教师创建“优课”的过程中及时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负责制定“优课”视频拍摄制作技术标准。 三、活动范围 全校所有任教的各年级各学科专业教师。 四、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2014年11月下旬——12月5日) 各年级、各备课组要广泛动员,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好上课准备,确定参加县局教学比武的教师名单。 2.磨课阶段(2014年12月5日—12月15日) 对于已确定参加县局教学比武的教师,先确定后授课内容,研究好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和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先进行备课组内的磨课活动,磨课地点最好是在学校的录播室,全组人员参与听评课活动,学校部分行政到时也会参加备课组的磨课活动。 3.比武、观摩阶段(2014年12月16—31日) 县局在南县一中组织全县高中教学比武活动,课堂将通过录播室实现直播与录制。比武课节规定:①高中:南县一中9节(每学科一节),立达中学9节(每学科一节),其它普通高中各3节;教学比武活动的其它事项另行通知。 4.录课、“晒课”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5月10日) 全校任课教师在此阶段均要录制一堂教学优课,学校统筹做好教师录课安排,教师应尽量使用录播室(可多机位录制高清视频)。录课前,教师要充分作好线下研课、试课准备,力争一录成功。录制完成后,以MP4格式封装,学校统一留存备份。 参加晒课的教师实名登录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www.hnzyzx.com)后,无需另行注册,可直接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师一课”栏目( http://1s1k.Eduyun.cn )进行“晒课”。“晒课”的具体操作,详见“一师一课”栏目的“活动指南”。 5.校评、推荐阶段(2015年3月) 在网上“晒课”的基础上,我校成立评选组,评选出校级优质课,推荐参加县级评选,参加县级评选的推荐数应不低于县局规定比例(我校为97堂课),争取各年级各学科都有代表参加,做到年级、学科全覆盖。原则上每名教师只能申报一堂课。 6.县评、上报阶段(2015年4月) 县局采用网络评分、单位推荐与专家评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优课评选,全县共评选出200堂县级优课并报市级及以上参评。《“优课”评价指标》见附件1。 五、内容要求 教师所提交的网上“晒课”内容应包括一堂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课堂实录(拟参加“优课”评选者必须具备)和评测练习等。内容须符合现行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性,突出展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堂应用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育教学的重难点等课堂教学内容。课型包括新授、复习等,教材章节覆盖全学年度。 课堂实录(指教学过程视频)应展现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过程完整,画面清晰。建议进行适当的后期剪辑处理,在适当环节插入教学资源呈现画面,保证资源呈现画面清晰可见。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堂实录的技术指标及制作要求见“一师一课”栏目的“活动指南”。 六、活动奖励 我校对晒课中遴选出的“优课”作者,授予校级“‘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质课执教者”荣誉称号,同时对在县局被评县级优秀的教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每人200元。同时县局对被认定为省级“优课”的教者给予每人300元的奖励。
南县一中 2014-12-2
附件1: “优课”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 权重 指 标 描 述 等级 备注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差 三维目标 10 目标定位明确、重难点把握准确、符合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简洁明了,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策略等。 10 8 5 3 1 信息技术运用 20 能够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开展教学,师生双方能够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 10 8 5 3 1 未使用到信息技术,则此大项为0分。 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对教学目标达成有良好效果,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融合运行、和谐自然。 10 8 5 3 1 数字教育资源应用 20 在教学活动中有数字教育资源参与,所提交课件运行正常或者所提供资源链接准确,数字资源经过深度加工或者原创。 10 8 5 3 1 未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则此大项为0分。 数字教育资源与本课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参与教学活动恰当合理,数字教育资源有效促进了重难点突破。 10 8 5 3 1 教学过程 30 内容充实,容量适当,重点突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知识拓展合理;所采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堂组织匹配协调。 15 12 7 5 1 教学流程清晰、符合课改要求,“自主、合作、探究”落实得好;能够灵活、恰当地实施教学目标;反馈及时得当,评价穿插合理、有效。 15 12 7 5 1 教学效果 10 完成了既定教学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发展,高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难点。 10 8 5 3 1 教学反思 5 教学得失的阐述真实、明确、具体,产生原因的分析清晰、准确、可信,努力方向和措施确切、有效、可行。 5 4 3 2 1 技术规范 5 晒课界面组织合理、逻辑清晰、语言规范、引注严谨;视频拍摄内容完整、画面清晰;教师举止大方得体。 5 4 3 2 1 备注:此表仅供参考 附件2: “优课”视频拍摄制作技术标准
根据“优课”活动的需要,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主要包括视频课的音视频录制、后期制作和文件交付等基本技术规范。 一、前期录制要求 (一)课程时长 每课时长应在35—45分钟之间。在视频的后期制作中,应编辑删除与教学无关的内容。 (二)录制场地 录制场地应选择授课现场,可以是课堂、录播室等场地,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要求录制现场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整洁,避免在镜头中出现有广告嫌疑或与课程无关的标识等内容。 (三)课程形式 成片统一采用单一视频形式。 (四)录制方式及设备 1、拍摄方式: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多机位拍摄(3机位以上),机位设置应满足完整记录课堂全部教学活动的要求。 2、录像设备:摄像机要求不低于专业级数字设备,推荐使用高清数字设备。 3、录音设备:使用若干个专业级话筒,保证教师和学生发言的录音质量。 4、后期制作设备:使用相应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五)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录制 教师在录制前应对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PPT、音视频、动画等)认真检查,确保其文字、格式规范,没有错误,符合拍摄要求。 在拍摄时应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拍摄方式,确保成片中的多媒体演示及板书完整、清晰。 二、后期制作要求 (一)片头与片尾 片头不超过10秒,应包括:学校LOGO、年级、版本、学科和课题名称、教师姓名、职称、单位等信息。 片尾包括制作单位、录制时间等信息。 (二)技术指标 1、视频信号源 (1)稳定性:全片图像同步性能稳定,无失步现象,CTL同步控制信号必须连续:图像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编辑点处图像稳定。 (2)信噪比:图像信噪比不低于55dB,无明显杂波。 (3)色调:白平衡正确,无明显偏色,多机拍摄的镜头衔接处无明显色差。 2、音频信号源 (1)声道:中文内容音频信号记录于第1声道,音乐、音效、同期声记录于第2声道,若有其它文字解说记录于第3声道(如录音设备无第3声道,则录于第2声道)。 (2)音频信噪比不低于48db。 (3)声音和画面要求同步,无交流声或其它杂音等缺陷。 (4)伴音清晰、饱满、圆润,无失真、噪声杂音干扰、音量忽大忽小现象。解说声与现场声无明显比例失调,解说声与背景音乐无明显比例失调。 三、视、音频文件要求 (一)视频压缩格式及技术参数 1、视频压缩采用H.264/AVC (MPEG-4 Part10)编码、使用二次编码、不包含字幕的MP4格式。 2、视频码流率:动态码流的最高码率不高于2500 Kbps,最低码率不得低于1024Kbps。 3、视频分辨率 (1)前期采用标清4:3拍摄时,请设定为 720×576。 (2)前期采用高清16:9拍摄时,请设定为 1024×576。 4、视频画幅宽高比 (1)分辨率设定为 720×576的,请选定 4:3。 (2)分辨率设定为 1024×576的,请选定 16:9。 5、视频帧率为25帧/秒。 6、扫描方式采用逐行扫描。 (二)音频压缩格式及技术参数 1、音频压缩采用AAC(MPEG4 Part3)格式。 2、采样率48KHz。 3、音频码流率128Kbps (恒定)。 4、必须是双声道,必须做混音处理。 (三)封装 采用MP4封装。 四、提交方式 上课视频和相关文件上传到规定平台上。
南县一中 2014-12-2
|